股票代码:002335 | 选择语言

请输入检索关键词

科华动态

农业大棚上建起光伏电站,科华数据打造农光互补样板工程

2017/5/2 16:16:24 浏览次数:

 棚顶的太阳能板整齐划一,棚内的菇农在种植食用菌,这一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出现在山东金乡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。作为农业与光伏最为紧密的结合方式,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将生态农业与绿色发电相结合,既不额外占用耕地,又能在获取农业、发电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,可谓一举多得。

 



农光互补瞄准产业结合点

 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是“黄金针菇之乡”,当地农民素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,产业基础良好。与此同时,这又是一个光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,年平均日照达到2433小时。

 “光伏发电要阳光,食用菌生长要遮光”,这两个看似需求矛盾的产业其实正是一对“黄金搭档”。简单地说,将光伏太阳能板安装于大棚顶部,既不影响室内弱光种植作物的生长,又解决了光伏发电与农业争地的矛盾。

 2015年起,厦门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金乡县化雨镇投资建设2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,这是科华数据在山东投资建设的首个农业和光伏集合发电项目。项目计划总装机容量20MW,总投资1.8亿元。

 与农业大棚或农作物种植结合开发的光伏电站,具有集约土地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等特点。国家也鼓励结合土地综合利用,依托农业种植、渔业养殖、林业栽培等,因地制宜创新各类“光伏+” 综合利用商业模式,促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。

 光伏组件通常作为建造材料的一部分,排布一致性较好,有利于采用集中式逆变器作为发电单元,若电站规模较小(如小于2MW),且组件安装较为分散,亦可采用组串式逆变器作为发电单元。

 据悉,金乡农光互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600亩,建光伏大棚265座,由20MW光伏发电农业大棚、电站厂前区和35kV送出工程三部分组成。光伏发电接入山东电网,使得整个项目区的光伏电站与电网形成并网,避免了“弃光”风险。自20164月并网发电以来,已连续稳定运行近一年的时间,整体发电量达设计院可研电量。


 


一笔投入的多元化收益

 当下,农业正朝着基地化、专业化、规模化的方向发展,传统大棚的生产模式亟待革新。金乡县的这些光伏大棚的寿命长达25年以上,棚顶棚内的空间利用达到最大化,节省农业生产的配电建设成本,目前已经有数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棚内进行生产种植。

 山东某农业科技公司食用菌项目负责人表示,光伏大棚较传统大棚在保温、通风方面的表现更出色,非常适宜种植平菇、鸡枞菌等高端菌类。

 除了现代农业,农光互补项目还同时集光伏发电与扶贫、生态观光、科技示范于一体,这个民生项目究竟能带来多少收益?

 济宁(金乡)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负责人为此专门算了一笔经济账:仅大棚菌类种植一项,每亩每年便可产生利润约6万元,同时可为附近的湿地农民和贫困户提供上百个就业机会;大棚租赁,每亩每年产生约3千元租金收入;光伏发电部分,每亩每年可产生15万元的发电收益。

 除了显著的经济收益,农光互补项目还具有较高的环保与节能效益。据电站实际运维发电数据显示,2016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以上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0.9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.86万吨。

 近年来,在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指导下,包括光伏、储能、微网在内的新能源产品方案已经成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。

 金乡农光互补项目作为科华数据在推广新能源方案的成功案例,启开了“光伏+农业”的全新合作模式。

 未来,新能源还有哪些新妙用,且让我们拭目以待。